仅从个人的欣赏角度而言, 并不喜欢上海的滑稽戏、 独脚戏; 尽管身居上海, 但更欣赏相声这门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语言艺术。 但无论是独角戏还是相声,演员的一个基本功,就是需要在作品里揉进方言,通过模仿,从而使各种方言构成笑料。 但无论是侯宝林、刘宝瑞,还是郭德纲,北方系方言学得惟妙惟肖,学上海话、宁波话就差点意思。第一届春晚里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学唐山话,马三立《逗你玩》里的天津话等,都已成为经典段子,令人听之难忘。
方言逗人发笑必须具备声调特别,但能让外人听懂的基本条件, 温州话想把温州之外的人逗笑几乎不可能。所以,中国四大方言区出作家, 四大方言区出商人,还有四大方言区出笑料。首推东北方言,天天“整”;其次是天津方言,天津人说话特“gér”(这字难为死我了),天天“干嘛干嘛干嘛”;还有山东方言,主要以胶东话为主,我爹年轻时出来当兵,临终掐奄奄一息之时, 依然讲着胶东味的上海话, 每次我听到相声中模仿山东话时都会心一笑,倍感亲切;河南方言的发音力度大, 河南人在生活中发出疑问、赞许、 感叹或者没缘由地就会发出一声长音“咦———”,让人以为好戏就要开场啦!
方言的娱乐性今天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让子弹飞》看普通话版不如看川话版过瘾,上海的滑稽剧不用上海话一点儿都不滑稽;还有那些令我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粤剧、赣剧,湖南湖北话说的“脱口秀”;至于八百里秦川发出的“秦腔”,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后周身通泰……
这些语言语音的艺术有赖于祖国之辽阔,历史之悠久,语言之丰厚,如果方言在下一代消亡, 只剩下干巴巴的普通话,我们岂不是成了历史的罪人?!

娱乐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