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中学高一(2)班 倪韵菲
苏轼的标签有很多: 一个乐天派、一个诗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官员等等,使他在人们的印象中是集千万本领于一身的“圣人”。 是的,从前的我也是这样认为,因此非常崇拜如此完美的他。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却将苏轼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来,这一面,更多的是他身为一个普通人走过的一生,这也使苏轼更加真实可爱、富有生活气息。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其中一处是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感情。 第一次感受到两兄弟的手足情深还是初中学习的《水调歌头》,当时也只不过赞叹几句即使相隔这么远,还能相互挂念着对方,实属不易。但是这段兄弟情却实实在在贯穿了整本书, 低落时相互慰藉,患难时相互扶持,字里行间都使我为之动容。苏轼因为看不惯当时社会风气,写了不少得罪人的诗,深陷乌台诗案。那时苏辙离京城较近,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在御史台派人往湖州逮捕苏轼的同时, 争分夺秒地给哥哥写信,好让他有个心理准备。同时,又连夜写了一封奏章,请求朝廷撤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哥哥一条命。后来哥哥入狱,家眷无人照看,苏辙二话不说就将哥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照顾。 苏轼被贬后,他又带着一家老小前往江西,尚还来不及休息, 就又护送哥哥一家老小到黄州。 一路上,十几口人的衣食住行,全靠苏辙一个人忙前忙后。
正如作家赵允芳所说的:“苏轼与苏辙的关系就像箭与弓,箭之离弦,离不开弓的隐忍内敛。唯弓弩收得愈紧,箭方能弹射得愈远。某种意义上,正是苏辙的内向收敛、隐忍坚韧,成就了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与伟才。 ” 世人都羡慕苏轼洒脱豁达,殊不知,这一切离不开弟弟苏辙在背后的扶持, 为他承担世俗的繁琐。
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立即写了两首诗, 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轼的身份之一是官员, 是一位刚直的官员。在王安石推行新政,导致民不聊生时, 苏轼冒着会惹上牢狱之灾的威胁, 接连写了几篇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直言新政的危害之大。虽自己还是难逃被贬, 但奏章却有了些许成效。
宋朝有官员被贬谪是常有的事,被贬谪的官员大多一蹶不振、 无所作为,但苏轼的所到之处,百姓的生活却更加幸福。他曾建立了一家公立医院,三年之间治疗了一千个病人; 向专家请教,拟定并实行疏浚钱塘湾的工程;用胶泥烧成的陶瓦管子来代替大竹管,使杭州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 后来甚至着手于扩展江苏的运河系统……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苏轼在工程方面的卓越能力和缜密思维, 但更多的是对时时刻刻关心百姓民生的他充满敬意, 因他能在当时满是淤泥的官场中真正地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为百姓谋幸福、做实事的良官。

“不为人知”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