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上海市文联组织艺术家去安徽采风。 那次同行的还有作家冯刚、艾明之,音乐家瞿维,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漫画家蔡振华等。 小字辈的我,更多的任务是照顾这些老同志。 当艺术家们采风完上了黄山。 在天都峰下小憩时,筱文艳为大家鼓劲亮起了金嗓,“菜籽花开一片黄,兄送妹妹回家乡……”一曲淮剧《千里送京娘》的唱段在山间回荡。 游客闻声围了过来,很快有人认出了她:“啊,筱文艳!”上海戏迷没想到能在黄山遇上“淮剧梅兰芳”。
没想到第二天大雨, 我们被留在了北海宾馆。 在大堂里,热情的筱文艳让我在她旁边坐下。 时年筱文艳62岁,长年练功的她,体态轻盈,健步如飞,上山下坡根本无须搀扶。 我不由又提到了昨天的唱。筱文艳告诉我,这《千里送京娘》,1952年全国戏剧观摩演出时曾得了奖……筱文艳笑着说,你看,多快,转眼30年过去了。
她还告诉我, 新中国的诞生,不仅使淮剧真正成为了人民的艺术,也让自己的艺术人生有了新的目标。
1952年夏天,周扬到上海和夏衍等人观看淮剧《千里送京娘》后,对筱文艳说:“这出戏不错,如果再精练些更好。 ”不久,筱文艳她们收到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的邀请。淮剧能够进京,激动得筱文艳连夜与大家商量,遂决定以《千里送京娘》《蓝桥会》《种大麦》 三出小戏和一出大戏《王贵与李香香》参加演出。 筱文艳和何叫天马上对这些戏进行修改加工,不仅在情节上进行剪裁,还在表演和唱腔上发展大悲调,增强抒情性, 并将载歌载舞的特色更为鲜明。 淮剧进京演出获得了成功。筱文艳获了奖,而且荣幸地见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 她沉浸在无比幸福中。
我问张老师(筱文艳为艺名,原名张士勤),你与总理很熟?
筱文艳笑了,说真的,淮剧有今天, 离不开总理对它的关爱。 (未完待续)

周总理为“黄浦剧场”题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