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卫平
今年的11月25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也是南洋中学杰出校友巴金学长诞辰120周年日。次日,南洋中学组织“南洋巴金文学社”师生与校友会的部分校友一起驱车来到武进路455号,参观坐落于上海文学馆整体区域内的巴金图书馆。
走进正门时,贴在宽大紫绛红色的背景墙上由巴老手写的六个醒目的大字“把心交给读者”映入眼帘,顿时被震撼到了!
“把心交给读者”,交出的是颗“善心”
1936年的一天,巴金收到一封来自杭州的读者来信,写信的是一位年轻的安徽姑娘,她在信中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幼年母亲早逝,后妈刻薄待她。 长大后离家到杭州寻找工作,却不幸被骗去身上所有钱财。走投无路投河自杀时, 被一对夫妇搭救,却不曾想这对夫妇包藏祸心,密谋把她卖到妓院……
巴金知情后,找到好友王鲁彦和章靳以,商量决定由巴金冒充姑娘的“亲舅舅”去杭州接“外甥女”回家。 那对夫妇被一身凛然正气的巴金镇住,同意放姑娘走, 巴金帮姑娘还清了80元饭钱带她逃离了虎口。 回到上海,巴金把她安排在黎烈文主编的《中流》杂志社做校对工作。
由此,“巴金冒名救少女”的美誉在民间广为流传。
“把心交给读者”,交出的是“诚心”
巴金说,“我不是文学家,也不懂艺术,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巴金还说过:“像我这样一位小说家算得什么,如果我的作品不能给他们带来温暖,不能支持他们前进,我没有资格做他们的老师……倘使我的作品能够做一根拐杖,或一根竹竿给他们用来加一点力, 那我就很满意了。”他的每一句话无不透着“诚心”二字。
“把心交给读者”,交出的是一颗“真心”
巴老在 1957 年创办《收获》, 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刊物。
在《收获》这个舞台上,巴金永远坚持真诚地写作,永远崇尚文人风骨,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代的很多作家。
巴老的写作从不为追名逐利, 更不愿被冠以文学家的名头,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写作的动机:“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所以我拿起笔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下一些东西,来发泄我的感情,倾吐我的爱憎。 ”
由此我想到,巴老给母校的题词:“百年树人素质第一”,这既是巴老一生的写照,又教诲一届又一届的南洋学子。我为有这么一位老校友而骄傲,为有这样一个老学长而自豪!
当我参观完巴金图书馆后,一眼望去,只见大厅里许多慕名前来的读者,在“把心交给读者”大字前纷纷拍照留影。 看来,巴老的“把心交给读者”已融入读者的心坎里!
把心交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