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天都过到最好
杨苡的家中曾保存着一只巴金送给她的瓷盘, 上面印着巴金的手迹:“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 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就是人生的花。巴金1994.6”
这就是巴金的人生信条,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如果长寿却不能为别人做点什么,甚至成为大家的包袱,那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他晚年多次对朋友说,长寿是一种惩罚。
而杨苡却觉得, 活着就是胜利。
1997年11月22日, 杨苡去华东医院看望巴金。 临别的时候, 巴金握着她的手十分吃力地说了两个字:“多写。 ”
2000年, 巴金被病魔折磨得已无法下床, 杨苡在《文汇报》上发表感怀《艰难地填写格子的人》。与巴金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通信接近尾声, 她非常感谢巴金对她的人生给予的指引和鼓励:巴金像兄长一样,总是提醒她“生命在于给与,而不是获得”, 总是鼓励她相信未来,“未来总是美丽的”。
杨苡一直用巴金的话来勉励自己,她笔耕不辍,让自己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 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她要把每一天都过到最好。
阅读是最好的纪念
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被誉为“不可撼动的经典译本”,流传至今依然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 已然成为中国文学记忆中的瑰宝。
此外,杨苡还翻译了《天真与经验之歌》《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等国外名作,并著有《青青者忆》《魂兮归来》 等散文随笔集,编注《雪泥集:巴金致杨苡书简劫余全编》,创作儿童文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以及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余斌撰写)。
杨苡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见证者、 参与者和开创者, 她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必将长久润泽着一批批读者、 一代代人的心灵。
(来源:徐汇文旅)
巴金是她的人生指路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