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军
副刊是一份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张文化名片。 上海市16个区的区报除了新闻作品有明显的地域性、有限的影响力、传播力外,唯有副刊是可以“跨界”、绿色低碳通行的。文学无界,故而一些老报人发出了“副刊不副”之感叹,因为它可以折射出一个区域文化品位,凸现一个地方风土人情,乃至对真善美的追求、假恶丑的鞭挞。
“桂花苑”是本报副刊的名称,在这片文学创作园地里,历经几代报人耕耘和读者追捧支持,刊登了不少名家和凡人的优秀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然时代突飞猛进,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新名词介入等常换常新,副刊作品也应融入时代发展,汲取各种新鲜元素,乃至新颖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才能使90、00、10乃至更年轻的读者重新审视纸媒,回归平台,掩卷低吟、凝神屏息、触类旁通、引发思考。
这对于一些习惯于写回忆、拾旧篇的中老年作者提出了挑战。 我时常对桂花苑通讯员作者说,如果单靠回忆写作,那么百岁寿星当仁不让可以独占鳌头。 然回忆不是写作全部,我们更需要关注当下火热、真实、精彩的生活,嗅出时代人文气息。文章从头至尾靠回忆铺陈,是“油腻中年男”惯用伎俩,时代新人不会买账,你的作品只能进废纸篓。
捕捉当下的鲜活,需要作者犀利的目光,独到冷静的思辨,行云流水的遣词造句,非常人可为。 这就需要我们夯实自己文化根基, 不断汲取各类营养,做生活有心人,常活常新、常思常新,那么你的作品才能与时代、与读者同频共振,才能赢得清脆掌声。
英语时态是多元的, 换句话说,副刊除了“档案春秋”特定专栏需长篇累牍地回忆、铺陈外,其余散文、诗歌、小小说、随笔乃至艺术摄影均要呈现“现在完成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等,摒弃一些“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等,我们的副刊才会更耐看、更精彩。
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副刊文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