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这个东西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巴金
友情是巴金生命中的“明灯”,巴金有很多朋友,也有说不完的友情故事。 徐汇区图书馆(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联合巴金故居,共同策划推出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主题活动“巴金书房”。 目前正在徐家汇书院二楼“文脉”光盒空间展出的第二期“巴金的朋友圈”已接近尾声,快快走进“巴金书房”,走近“巴金的朋友圈”,寻访照亮巴金的盏盏明灯吧。
巴金是她的人生指路人
她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出身世家, 活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她从17岁开始和巴金通信,二人信件往来长达半个多世纪,巴金这位文学巨匠一直通过书信充当她的人生指路人。 她是“呼啸山庄”译名首创者,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一生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 这位世纪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苡。
相信未来总是美丽的
从小受“五四精神”影响的杨苡,长大后渴望为受难的祖国做些什么。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一批批大中学生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出身封建家庭的杨苡被牢牢地束缚住,只能成为旁观者,心中苦闷,就想着给当时最受中学生敬爱的巴金写信。
1936年,杨苡十七岁,在天津读高二的她悄悄给巴金写了第一封信,吐露想做《家》中的觉慧,冲出那个“金丝笼”般的家庭。
令杨苡意外又感动的是,巴金很快就回了信,对她这个从未见过面的小读者还十分耐心,像一个敦厚的兄长,劝她不要动不动就离开家, 要懂得向前看,保持乐观,多读书,还鼓励她相信未来,“未来总是美丽的”。
由此开始,杨苡开始了与巴金长达60多年的交往, 书信伴随着两人境遇的起起伏伏持续了一生。 在巴金的书信鼓舞下,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报国方式———拿起笔写作, 将爱国、进步和对真理的追求融进文字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