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影中,三三两两的青砖瓦房露出尖尖的屋角,绿树环绕的雨景中,一座座若隐若现的房子出现在眼前。 为了寻找记忆中的铜汤婆,我沿着青石板路,探寻四团古镇的人家。
青砖屋顶上,沉寂的烟囱仿佛睡着了,沿街的大门紧闭着,门前卧着懒洋洋的狗,见到路人也只是摇摇尾巴。 忽地我看见了一扇虚掩的门,有个老人正在搬着什么。 我走近,看到屋内一角的砖砌火炉里正燃着火苗,映照着墙上的一幅黑黝黝的图片。我打量着那张图,隐约可以看出一些锻打、淬火的字样。
老人随着我的目光看过去,说:“这是我家祖传的手艺。 ”见我很好奇,老人从角落里取出一个物件,我定睛一看:竟然是一只黄澄澄的铜汤婆。
老人告诉我,他家祖辈是制作铜器的,从清光绪年间到老人这代,已经传了好几代了。“一只汤婆子常常需要人工锤击3万5万次,方可成型。 ”对匠人来说,这个寂寞必须要扛住。 老人现在老了,做不动了,但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愿意干这样的活呢? 曾经,这样的生活伴随了老人的大半生,满布烟迹的墙上至今还残留着经年的辛劳,那是在诉说往事吗? 四团镇的老人,请允许我拍下微黝的剪影,记下那与记忆有关联的滴滴汗水。
老人告诉我, 从前在寒冷的冬季, 人们夜晚会用汤婆子御寒, 可保一夜不冷。 到了早上, 勤劳节俭的人家还可以用壶内的热水洗脸。 当时的铜汤婆就像现在人手一只的手机一样受欢迎。青砖房伫立,铜汤婆式微。因近代科技进步、生活方式转变等原因, 手工铜器制作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 汤婆子沦落为姑娘的陪嫁, 只出现在江浙一带年轻人的新婚洞房里……
老人又告诉我,去年6月四团镇的“传统铜器制作技艺”被正式认定为奉贤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团小学的孩子们经常会来老人这儿开展“非遗筑梦,传承爱国情”主题活动。这时我注意到墙上还挂着一幅被认定非遗项目的画报,那鲜艳的色彩与黝黑的图片使炉中的火更亮了。
铜汤婆无声, 四团镇有幸,四团人因铜汤婆而骄傲。走进四团,我看到铜器制作的手艺被传承, 看到淳朴的四团镇人的坚守,看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寻找记忆中的铜汤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