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河
烈日下, 林秀梅带着熟悉的笑容走进黄道婆纪念馆,跟每个人热情地打着招呼,豆大的汗水从额头上滴下来。
林秀梅是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的区级传承人,尽管退休多年,仍然每天到纪念馆“上下班”。“我在纪念馆,可以给观众现场展示三锭棉纺织技艺, 还能把技艺教给其他人。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6岁的时候, 觉得外婆纺纱很好玩,外婆一去忙,我就拿起棉花、踩上纺车‘玩起来’,时间一长,我也会纺了!”说起儿时的经历,林秀梅津津乐道。后来就跟妈妈学习织棉带子,还学会了染纱、紧纱和织布等工序, 又跟爸爸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织出的布做成衣服、床单之类的纺织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喜欢,林秀梅快速开启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学习的启蒙之路。
传承是重要的使命
手工技艺的无穷魅力和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使得林秀梅在棉纺织技艺的学习中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长大后,只要有空闲时间, 她便拿起棉花或者棉线努力提高自身的棉纺织技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曾经的国家级传承人康妈妈一起参加纺纱活动, 那时我才知道, 华泾原来是元代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故乡。”自那时起,林秀梅渐渐明白,她从小喜欢做的事情, 不仅是在传承一门手艺, 也是在传播一种文化, 一种勇于革新、甘于奉献的精神,这让林秀梅有了使命感和成就感。
奉献是珍贵的经历
“我在纪念馆的这几年,越发感受到我们的年轻人还是很喜欢传统技艺的, 他们在传统技艺中品味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黄道婆的精神。 ”
有一天, 林秀梅照常在黄道婆纪念馆“上班”, 一位妈妈带着读四年级的女儿来参观。 小女孩看林秀梅纺纱看得入神,于是,林秀梅把孩子带到后院的棉花地里,教她认识棉花、棉籽,告诉她把棉花纺成线之前要把棉籽去掉。 小女孩费了好大劲才剥掉一颗棉籽, 林秀梅顺势说道:“以前剥棉籽是很费劲的, 黄道婆改良创新的轧棉机大大提高了效率! ”
小女孩兴趣更浓了,请求林秀梅双休日教她纺纱。 尽管林秀梅一周要到纪念馆“上五天班”,可是为了这么积极好学的孩子,她硬是在每周末挤出一天来教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了几周,小女孩已经能熟练地纺出一根纱。林秀梅说:“把我的手艺传授给她,我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
正是带着这份热情和干劲, 林秀梅教过的学生分布于各个年龄段, 有刚刚启蒙的幼儿,有纺织领域的学生,也有退休的社区居民。

愿传统技艺更亲近年轻人
徐汇这位非遗传承人在退休后仍每天“上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