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 是人们所熟悉、 所欣赏、所喜爱的歌唱艺术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来自成都平原的山村,师承周小燕教授;他是音域宽广的男中音, 屡获国际国内大奖的著名艺术家;他也热心公益事业,服务人民大众。 此次应邀为疫情期间宅家的老年群体, 作了一堂《共鸣 共情美好的歌唱》辅导课。 近日,我全程回看了讲座内容,获益非浅。
我五音不太全,音乐知识浅薄,跟着众人哼哼、混混还行,要拉出来单独演唱,那必然出洋相。记得上世纪1995年,徐汇区纪委组队参加区级机关歌咏比赛,参选歌曲是《长征组歌》中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首, 不知怎么的, 在领唱者选拔中,我和沈玲娣充当了男女声领唱。比赛那天,我很紧张,唱到“兵临贵阳逼昆明” 后, 我便忘了下一句歌词,脑海中一片空白,敌人还没丢烟枪而我先失去了唱腔, 灵机一动之际便张嘴念念有词, 其实不知在唱什么,过渡一句后方才想起,紧接上“我军乘胜赶路程……”, 总算完成了领唱。那时,好在场内人员进进出出,舞台选手上上下下,声浪嘈杂,加诸手风琴伴奏震天响, 助我掩饰了窘态。 事后,区纪委获得组织奖,我觉得如无我的疏漏, 说不准还可拿个艺术奖呢。
话又说回来, 对我们这样的门外汉而言,廖昌永讲得通俗易懂,与他日常没有架子、 平易近人的品行相呼应, 让我知道了有男女各高、中、低等声部,又可內分为抒情、戏剧、花腔等音色,有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这因人而异,关键在于勤学苦练,掌握科学发声的方法,自然而然,脱口而出,决非争爆高音,声嘶力竭,青筋绽露,面红耳赤的形态。
廖昌永阐述了词曲作者、 演唱者和欣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把后二者喻为“二度创作”“三度创作”。 演唱者要实现二度创作,必须深入熟知歌曲背景、意图、特点,植入个人的理解,融入个人的感受,首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和感染听众,他以《多情的土地》《桥》 的演唱为例,现场说法,收放自如,富于韵味,唱出形象感、画面感和层次感,以个人的內心感受传递和影响听众。 作为听众, 就欣赏演唱来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无形中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创作”即接受与内化的过程,帮助你提高美感,学会审美, 或许在其他领域会展现你的点滴美学。
至真至深传播音乐艺术,用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廖昌永借“玫瑰三愿” 的旧时歌曲表达了他歌唱的初心使命。 人如其名,谐音正声,祝他艺术正青春,高“唱”到“永”远。

永远为美好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