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一 仪式感
中国的高考, 历来都有些自带光环的意境, 所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 各种仪式感十足的事情纷纷上演。2022年高考,全国其他省市都在6月7日进行, 唯独上海, 高考考得如此与众不同———被整整延后了一个月。 原因大家都清楚,不啰嗦了。尽管疫情下学子们复习迎考得艰难和不易,但奔赴考场日子依然如期而至。 说它特殊,或许没人反对。
记得前几年,与几位高三班主任闲聊,话题很自然就绕到了高考上面。 他说,即使不考虑到那些复杂的国家治理的因素,高考其实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次人生经历。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该感受一次正经八百的竞争,国家投入如此庞大的资源,如此热切的社会期待,如此严密的规则, 如此深厚的传统,就是希望孩子们考个好成绩。如果赢了, 少年时代就可以赢得如此光彩;如果输了,少年也没有什么输不起的,但是至少输得服气。
高考,加上古时候的科举,几乎就成了中国少年的成年礼,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通过一番努力,向自己争取未来,向社会的公平要规则。所以,高考不仅是一场资格考试, 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社会仪式。
题二 文理之辨
高考,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专业。从大类上,分为文科和理科。 据一些走上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向我吐槽, 说我们文科生经常会产生自卑情绪。 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 文科知识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 不像理科生, 学到手里的都是颠覆不破的硬通货,丁是丁卯是卯。但每到高考这个节点, 类似讨论焦点都放在了出路的问题上。 拿企业裁员这件事举例子:其实很多大企业,裁掉的往往都是理工科生。
其实,文理分科,从学校一毕业之后,起初的区别并不很大。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什么。如果是工科生, 他们的工作对象是物、是代码等等,只要你知识积累够充分,马上就能上手干活,收入也不错。而理科生出身的不足,也往往与此有关, 因为很多硬技能的淘汰率极高, 需要理科生们不断地去做补充; 而如果工作对象是人,是文字,刚开始可能感到茫然一片,无所适从,但只要足够耐心,有小火炖鱼头慢熬心态,他的价值就会慢慢释放, 这种被称为“软技能”储备,就能减少被裁员的可能。所以,核心的区别不是文科还是理工科, 而是能不能随着岁月增长,把自己的工作对象,从具体的物变成活生生的人,也就是把硬技能转成软技能。 这样的能力,大学里是学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