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我在“某多多”上买了一箱“花牛”苹果,没承想“某小圈” 立马泄露了我的小“秘密”,一转眼的功夫就接到好几位熟友的“垂询”,而且都直奔主题———“花牛”苹果! 说实话,他们真找对人了, 因为我跟“花牛”苹果还确实有一点渊缘呢!
我于1969年晚秋从上海奔赴甘肃腹地———两当“战天斗地”,后来又上调到千年古城天水工作, 一待待了30年。 那期间,每到苹果成熟的时候, 秋色宜人的天水城里大街小巷飘溢着“花牛”的清香,婆婆奶奶们都钟情这既好看又好吃还便宜的红苹果, 一挎篮一脸盆地买回家囤着, 给一家老小慢慢吃。 你别说,这“花牛”苹果的模样长得就是讨人喜欢! 它一袭浓红,身段秀美,五棱突出,大气端庄, 仅凭颜值称之为“苹果仙子”实不为过!“花牛”苹果刚摘下时,果肉致密,汁多脆嫩,等到放上一段时日糖化后,更是香气浓郁,绵软如饴,带着沙沙的颗粒感,如用调羹一勺一勺挖着吃,入口即化。 这正应了一首天水顺口溜,叫“上至九十九,下到抱在手,都爱吃‘花牛’,你说牛不牛? ”我平日虽也爱吃常买“花牛”苹果,但从未细究它的子丑寅卯,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那年初秋,天水市筹办首届“花牛”苹果节,分派下来的任务是拍一部电视专题片,我这才带领摄制组, 去追寻“花牛”苹果的前世今生。
天水,古称秦州,是丝调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不见西北的粗犷, 却有江南的温婉。 这里,好雨知时节,和风顺四季。 这里,日夜温差大,光照条件佳,是著名的水果之乡。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天水就开始种植苹果。 1956年,天水城郊廿里铺乡的花牛村大胆引进红元帅等优良苹果品种, 在山寨的向阳坡上栽种了100亩实验田。 辛勤的果农和聪慧的科技工作者十年寒暑洒心血,到了1965年,在香港国际博览会上,他们潜心培育的红苹果,无论是色度、果型、肉质还是含糖,经鉴测均优于当时号称世界王牌苹果的“蛇果”,一朝扬名天下知。
说来有趣,这一年,花牛村的1500公斤红苹果经天津口岸试销香港时, 竟连个正式的名号都没有, 工作人员只好用铅笔在包装箱的右上角随手标注上它的产地“花牛”二字,以便辨识。 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行”,从此,无名苹果有了名, 从小有名气变得大名鼎鼎。
在花牛村, 还传颂着这样一段妇孺皆知的佳话———
1965年金秋,“幸福不忘共产党,丰收感谢毛主席”的花牛村果农们, 在两棵硕果累累的苹果树上精心挑选了88斤最大的“花
牛”苹果,装在两个小木箱里寄往北京,请毛主席分享甜蜜的喜悦。半个月后,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代表毛主席回信致谢, 还寄来人民币44元8角2分,作为这些苹果的费用。
这封饱含人民领袖与普通果农深情厚意的感谢信像春风,年年催开粉白娇艳的苹果花; 这封被花牛村视如珍宝勒石树碑的感谢信像煦阳, 岁岁映红千亩万亩“花牛”苹果……
如今,功勋卓著的“花牛”苹果, 非但早已帮助果农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还成为繁荣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而天水“花牛”苹果也艳冠群芳,获奖无数,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与美国“蛇果”、日本富士齐名跻身世界三大著名苹果品牌。
“花牛”年年红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