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 ,看到老家河岸两边那熙熙攘攘的芦苇,正值花絮盛开,明媚阳光下,一朵朵随风飘向远方。还有那迄今保存完好, 已故五保户留下的榉木草鞋靶头,历久弥新。每每看到此景此物,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老家两位故人的草鞋,芦花鞋情结,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小时候, 对门的五保户王连奎就手把手教会了我编织草鞋。那时,阿连阿哥墙上挂满了他精心编织的各种草鞋。晚上和雨天不出工时,他都抽空精心编织草鞋, 草鞋都是送给生产队壮劳力的,因为他们很忙,没空编织草鞋。草鞋既跟脚又轻便,壮劳力们穿上草鞋和配套的本色布长筒靴袜,辛勤耕耘在田间地头。
每年秋天,芦花刚开,碧绿生青,如羞涩的少女,点缀着一秋风景。 在花絮未现之时,阿连阿哥就采摘好多青芦花嗮干, 扎成一个个芦花掸子,送给每家每户。 芦花掸子经久耐用,是清洁家庭的好帮手。做芦花掸子不难,五保户的爱心难能可贵。
看到芦花,想起草鞋,又想起编织芦花鞋的王才宝, 她比母亲年长八岁,但在族里和我是同辈,一直姐弟相称。 她小家碧玉,一生勤劳,是个富有爱心的人。 二十多岁由南汇宣桥嫁到徐家宅, 从小学得编织芦花鞋(莆鞋)的好手艺。
一到立冬时节, 河道两岸风吹芦苇,芦花毛绒绒白花花,纵横交叉的河面倒影如画,犹如“沙家浜”。农村有冬闲,别人冬闲王才宝她冬忙,抢季节采来一袋袋芦花, 珍藏在一间小屋里。小屋也就火警升级,芦花如遇半点火星, 轰然起火, 无法扑救。 小屋便日夜上锁,防范于未然。
芦花鞋的制作工序比草鞋复杂得多,可归纳为:“一系一搓一挽一编一压一敲”。先将稻草绳或麻绳,考究地也用布条绳当主经,一头系在榉木的草鞋靶上,一头紧系在腰间。 芦花鞋的鞋底比草鞋要宽,需考虑芦花鞋帮的厚度,长度根据脚码而定。 关键是编, 鞋底一般每二厘米系满支绳,用来和芦花交叉编成鞋帮。编鞋帮的草绳要夹进芦花,芦花夹多夹少十分讲究。 王才宝编织的芦花鞋,里外毛绒绒,看不到一丝草绳。独到之处,芦花鞋的转编鞋口, 穿上去竟然不扎脚,无需用绒布滚边。
每年冬天, 王才宝编织了多少双芦花鞋, 温暖过多少老人小孩的脚,也许已经无人记得。她没有卖过一双芦花鞋,好多穿过芦花鞋“孵日旺”的前辈和她已成故人。她的芦花鞋啊,是从脚温暖到心的爱。
遗憾当年, 没有学会编织芦花鞋,记得摆弄过几回。王才宝笑我编的不是芦花鞋,而是小鸡窠。 如今,草鞋, 芦花鞋已经很难看到, 老人鞋、保暖鞋琳琅满目。 但编织草鞋、芦花鞋,送鞋人的音容笑貌,芦花如花,天再寒冷,依旧在飘啊飘……

芦花如花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