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哪吒2》,今年元宵节我没吃汤团改吃饺子了,只因该片的导演杨宇艺名叫饺子,我吃饺子自然是对“饺子”的热烈祝贺。
我和杨宇素不相识。但他的故乡四川泸州我熟悉,50年前我在璧山来凤镇军营护送一批退伍四川兵到隆昌,路程120公里。 因为一个上海战友在泸州38医院住院治病, 从隆昌到泸州不算远60多公里, 我坐长途汽车去看望他,记得到站后在路边小店吃了一碗饺子。当年的泸州是个县,城虽小、很干净,绕城河水碧绿,狭窄的马路还有红绿灯,像一个童话世界似的。“泸州老窖”很有名,更有名的是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发生在泸州境内。 现在由杨宇导演的《哪吒2》动画片,其影响力远胜四川名酒“泸州老窖”啦,它“醉”了全国,波及全球,各种赞语好评铺天盖地,底层逻辑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强大。今年春节上映至今, 就跻身中国电影票房榜首,130多亿的票房收入,破了中国电影界前所未有的记录,也竖起了新时代文化事业的一根新标杆。
饺子艺名, 让我想起了莫言。 虽然莫言没有起过饺子笔名,但他对饺子的钟爱要远胜杨宇。莫言生活的那个时代农村非常贫穷,他从上小学开始,盼望平时也能吃到饺子,在他的眼里一碗饺子, 也是一碗满满的幸福。喜欢写作的莫言踏进文学之门的初衷, 就是为获得稿费,能买面买肉包上一顿饺子。出于这个目的他苦苦追求,遭受过无数次失败, 直到26岁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这是他当兵后,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自己刻苦磨炼的成果。 夜里别人睡觉了,他经常在灯下写作到深夜2点。那时的他不用为吃饺子发愁了,但饺子精神已经成为了他的原始创作动力,源源不断释放,作品接二连三发表。2012年,当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没有陶醉在巨大的荣誉面前,而是一个人在家里煮了一碗饺子替代庆贺盛宴。 这是他的本真流露。
杨宇是80后, 他生活在天府之国的小县城里,即使小时候的家境不算很好,也要比农村强多了。 他特别喜欢画画,痴迷程度不亚于莫言少年时代的写作,上课时桌子边上还放着一本连环画。 他画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能吃上饺子。他的小学、中学、高中、大学都是在成都念的。 成都有名的小吃是赖汤圆并非饺子。他没把汤圆作为艺名而选择了饺子,这其中不但有他个人的饮食偏爱,还有他对饺子的内在元素的理解。他说自己在大学里读书最喜欢吃饺子,觉得饺子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象征幸福和团圆。后来他在导演《哪吒2》时,影片拍摄过程中无不体现出这种“饺子精神”,严苛到每个画面都要生动活泼,新意独特,连配音也不例外,光哪吒一人的配音从几十个演员中挑选出来才过关。一部片子就像一锅漂浮在滚水里的饺子一样,没有上映已经鲜香味满满,饺子花了5年时间实现他对《哪吒2》的至臻追求。
两只“饺子”,一只在山东、一只在四川,都让世界惊艳。 我期待出现更多的“饺子”,不光在文学上,更在科技领先上。

两只“饺子”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