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韦丽
2024年,随着“美好武康”建设步伐的加快,“武康大事记2.0”已悄然启动,网红大楼再次迎来新变革。
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近日再次传来好消息, 该居民区成功审议表决并全票通过了《武康居民区非机动车管理规范公约》。这一举措标志着武康居民区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软法善治功能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也为风貌街区治理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示范。
从“源头”破解电瓶车管理困境
武康居民区作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不仅以其地标性建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更以其创新的社区治理方式受到广泛关注。 在仅0.087平方公里的辖区内, 有着多达300余辆非机动车, 如何确保这些非机动车的有序安全, 一直是湖南街道和武康居民区关注的重点。
为此,湖南街道和武康居民区采取了软硬件相结合的措施。 在硬件方面,他们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广泛征求居民和商户的意见,最终在武康居民区附近建立了8个“异地共享”充电桩点位,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隐患,提升了社区环境的整体美观。 同时,为了方便居民寻找充电点位,还在居民楼公共区域张贴了《湖南街道电动自行车公共充电场所点位索引》。
在软件方面,武康居民区积极推行软法治理, 引导居民、商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监督。 在此基础上,他们制定了《武康网红街区非机动车管理规范公约》, 明确禁止在楼道内停放与充电等规定,并成立了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楼组长和居民代表组成的公约督导自治小组。
把“民主”贯穿公约制定全过程
在初稿起草阶段,工作人员就积极开展了需求调研工作,向居民、沿街商铺广泛发放调查问卷,梳理出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 在初稿形成后,他们又多次召开意见征询会,邀请街道司法所、 居委干部、结对律师、商户代表、楼组长和居民代表等齐聚一堂,对公约进行逐条审阅和讨论。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公约文本。
让“软法”破解电瓶车管理困境
在审议表决会上,与会人员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全票通过了非机动车管理规范公约。 全体人员在楼组长陈玲娣的带领下齐声朗读公约内容, 表达了共同遵守公约的决心。同时,社区工作者与自治团队还为辖区内拥有非机动车的居民代表、沿街商铺的工作人员代表进行了授牌,并发放了公约宣传册,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规范大家使用非机动车的行为, 倡导文明出行、安全停放等良好习惯。
未来,武康居民区将继续秉持居民自治理念,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他们计划将公约的宣传推广与社区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公约深入人心。 同时,他们还将加强公约的执行力度和监督机制建设,确保公约得到有效落实。

- 标题导航
软法善治 破解管理难题
武康大楼迎来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