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上海的餐饮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3年,在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北部,一条以家常小酌为主,包括已经改良过口味的川菜、湘菜、贵州菜等菜肴的美食街受到了上海本地人的欢迎, 这就是黄河路美食街。 在短短755米的马路上,密集的餐馆和特色美味直面扑来,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 这条令许多人念念不忘的美食街,曾经艳阳高照,也经历过疾风骤雨, 它承载着创业者的艰辛和梦想,也见证了一个生机勃勃、激情澎湃的奔腾年代。
得风气之先,领潮流之变
1995年,年仅18岁的陈宗余来到黄河路苔圣园酒家,成为端盘子的服务员。后来陈宗余当上了苔圣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黄河路店的经理, 回想起初来乍到的日子, 这位已经人到中年的四川妹子不由得感慨万千。
“美食街生意特别好,刚刚来还不太适应,觉得好辛苦,每天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一开始犹豫是不是要放弃,不过这里有位经理,人好又特别热情,店里还包吃住,我就这样留了下来, 没想到一做就是近三十年。”陈宗余决定留在苔圣园的1995年,正是黄河路美食街生意最火爆的时候。
这条1993年才开发的美食街,刚刚兴起的时候,仅有数家饭店试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声名鹊起,迎来了它的鼎盛时代, 两旁的饭店迅速增加到了八、九十家,成为人们品尝各种美味佳肴的一个好去处。陈宗余回忆,大家在南京路逛一逛之后, 一般都会再来美食街吃一吃,那时候的新式菜肴如醉膏蟹、温蟹等只有黄河路才能吃得到。
因为生意红火, 饭店对服务员的要求无形之中就变得更高了, 要形象好一点、年轻一点的。如今已成为粤味馆经理的张孝霞回忆:“老板第一眼看到我呢,他就讲,啊? 这个小姑娘怎么能干活的?人这么瘦小。 那么我讲,试试看好了,不行再说嘛。 ”
当时的四川妹子陈宗余和安徽姑娘张孝霞因为年纪轻, 经过试用都留了下来。而后来成为乾隆美食老板的王金招,那时候已28岁, 在当时属于大龄青年,最终这位浙江姑娘被宝玉大酒店录用做了仓库保管员。
黄河路紧挨着老牌星级宾馆———国际饭店,与繁华的南京路毗邻。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得这条马路与乍浦路、云南路曾被称为上海三大著名美食街。
唐怡春老先生的家就在黄河路功德林后面,他从小跟着家里大人在这条路上进进出出。 在他的记忆中,这条路是有底蕴的:黄河路初名东台路,后改称派克路,1943年改为现名。 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是张爱玲曾住过的地方,它的旁边是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创办于1922年的功德林,1932年(也有一说是1930年)从北京路搬到了黄河路后,规模扩大了很多,成为一些名人聚会议事的场所。1936年,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爱国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时,就在功德林以聚餐为名联络各界。 七七事变后,“七君子”仍经常在功德林开展抗日活动。
美籍华人李丹尼小时候住在大统路、南星路, 到市中心的人民广场非常方便,而黄河路也就成为他前往人民广场的必经之路。“过了新闸桥,穿过新闸路,就到了黄河路,再走一段就到了南京路……小时候也喜欢在人民公园玩,就在国际饭店对面。”因为李丹尼的奶奶吃素,李丹尼的父亲就经常带着小小年纪的他在功德林买了素食带回家给奶奶吃。
“功德林是百年老字号,用材好,味道也好。 ”1980年,李丹尼办好了美国签证, 去了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中国餐馆打工。当他再回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十多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 脚下这条非常熟悉却又今非昔比的黄河路, 让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激动不已。
“感觉真的是一夜巨变,原来黄河路在我们小时候的印象中,是一条小马路,两边的建筑也比较陈旧, 但后来变得灯火辉煌,热闹得不得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