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 曹丹俊
党的二十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长期战略、永恒课题。 不断深化“四责协同”、落实“一岗双责”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区正在“建设新徐汇、奋进新征程” 新一轮建设发展的关键期,我从科级岗位提任至处级岗位,从管局部到管行业、 从抓具体到抓宏观、从带队员到带队伍,我深切感到脱离业务工作, 党风廉政就抓不到点子;脱离党风廉政,业务工作就做不到党和群众满意。 两者必须一体谋划、一体推进。 深入思考和落实好“一岗双责”课题,才能在抓好业务提升、保障区域发展的同时守牢廉政底线、 弘扬清风正气。
一是带队正己。从作风建设入手,在思想上做到“不想腐”。守国在政,行政在人。 良好的作风是保持清正廉洁的基础, 而作风不正则往往是滑向腐败的苗头。以作风为镜鉴,就是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将微腐败、消极腐败等现象扼杀在萌芽,锻造出过硬队伍。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抓作风建设,首先自身作风要过硬,才能以上率下;待人带队要真诚,才能云集响应。
环卫工作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要抓住环卫工作特点,强化为民意识。 我们从清运扰民、洒水扰民这两项“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顽疾顽症切入, 从典型案例当中“解剖麻雀”, 剖析作风问题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原因。比如垃圾清运在早晨6:00后才能进居住区,而进单位则不受时间限制。 有些单位的垃圾交付点与居民区仅一墙之隔,而环卫企业却早早清运。 此类“合规不合情”甚至“不合理”的现象是官僚作风的切片,有思想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苗头。 通过作风建设,强化为民意识,筑牢思想底线,客观上就“不易腐”,主观上就“不想腐”。
二是管事唯实。从排摸风险入手,在行动上做到“不敢腐”。凡将举事,令必先出。用制度管人管事、一切按制度办事,则人有规矩,事不走样。 目前正是我区环卫事业行业改革、 企业转制的磨合期, 要找准找全廉政风险点和制度空白,加快资产处置、收费监管、绩效评价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制定制度要坚持惟真惟实, 以充分的调研为基础,充分符合历史规律、客观现实与区情实际, 切忌盲目贪大求全。 比如“两网融合”回收补贴排摸廉政风险和制定防范措施工作, 我们坚持“三步走”。第一步做好调研,排摸运行现状,跟踪运营成本, 评估补贴政策的引导成效。 第二步拿出举措, 降低补贴额度,调高补贴门槛,鼓励主体企业摆脱政府依赖; 同时加强量化考核, 明确“骗补”“套补”行为的一票否决制。 第三步落实配套, 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计量单位和审计单位, 配套补贴制度一并实施,确保“补贴有利、补贴有据、补贴有效”。 通过查漏补缺,充分发挥警示作用,客观上“有腐必查”,主观上就“不敢腐”。
三是用权从矩。从智慧建设入手,在方法上做到“不能腐”。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要让制度切实落地,必须从“细化”“固化”两处着手。一方面,将制度进一步细化为细则, 充分考虑各类情形的应对措施, 最大限度收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将制度进一步固化为流程,用好信息化技术,强化智慧监管,确保用权留痕。
环卫作为传统行业, 具有巨大的行业惯性。 同时行业又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浪尖, 面临较大的思想波动和利益阻力。制度不能细化和固化,很容易失守空转。 比如单位生活垃圾清运收费, 长期以来都是环卫行业的重大廉政风险点。 我们把握住核量和签约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推动车载计量技术全覆盖应用, 使得核量核价的方式从粗放的“按桶核量”向更科学的“计重核量”转变;二是加快部署清运协议电子签约系统,推进全程网办、合同网签,避免传统纸质合同的私下相授,确保各级用权留痕,有责必究。通过智慧建设,在方法上做到“不能腐”,把权力关到笼子里, 把人民利益锁到保险柜里。
廉者,政之本也。环卫工作是老百姓关心的身边事, 是老百姓在乎的民生事。作为行业的一线指挥官,要坚定扛起“一岗双责”,用心用情投入“建设新徐汇、奋进新征程”的热潮当中,为推动徐汇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努力奋斗。
脚踏实地 真抓实干
推进落实“一岗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