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人每天早出晚归, 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流浪。 磨一把菜刀两三块钱,每天四五十把刀具磨下来,也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简单生活。 像磨刀人这样活跃在城乡的手艺人还有很多,譬如打铁、补鞋、修车、酿酒、裁缝、绣花、做豆腐……一个个这样的人, 恬淡地生活在他们的方寸世界里, 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手艺活上。 杭州作家王向阳认为, 对于磨刀等手艺人而言, 手艺既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手艺逐渐在江南地区濒临失传。
守望乡土文化, 追寻传统生活方式,回望精神家园。这些年来, 王向阳经常利用双休日回到家乡浦江,实地采风,寻找、走访在时代洪流中消失的手艺人。 虽然手累、脚累、口累,心里却很甜。 王向阳最新出版的《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分为匠作、加工、服务、文娱、其他等五部分,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 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 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譬如在《唱新闻》一文中,作者谈到儿时听盲艺人唱新
闻的盛况。盲艺人唱新闻,靠一张嘴以及渔鼓和竹夹两种乐器伴奏。 盲艺人演唱艺术的水准参差不齐, 各有谋生手段。 处于金字塔尖的个别盲艺人能模仿男女老幼的声腔,分辨喜怒哀乐的表情,甚至能模仿虎啸狼嚎、 鸡鸣犬吠的声音。
作者文中谈到的盲艺人唱新闻, 其实在四川地区也有,我们称之为打道筒。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 一些艺人在名胜区现场表演, 算是得以延续艺术生命。 而其他的行当就不一定有如此好的命运了。譬如分解木料的解匠即锯木工,早就被电锯取代了;箍桶匠,由于木桶被塑料桶取代, 他们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而银匠、花匠和画匠,由于还有市场需求,生活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作者认为, 老手艺老行当正在凋零,但这些手艺行当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只是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传承、被续写。 因为它们就是国人智慧的结晶,值得被我们用心去守护。

凡人俗世的深情礼赞
--读王向阳《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