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晓
2023年全国跳水冠军赛暨奥运会、福冈世锦赛、亚运会、成都大运会选拔赛,日前在上海落下帷幕。徐汇小囡陈芋汐成为女子10米跳台双料冠军。 陈芋汐在赛后采访中表示,这次是在上海比赛,在家乡人民面前拼得了金牌,心情十分激动。
从上海徐汇输送到国家队,从全国大赛到奥运冠军,收获荣誉的同时,陈芋汐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汗水、泪水和努力。记者走访了陈芋汐的启蒙教练和母校光启小学,一起来看看“冠军之路”背后的故事。
坚定的目标
提到陈芋汐, 教练们总会用到一个词,那就是“坚定”。 出生于体育世家的陈芋汐,爸爸是体操队教练,妈妈是上海体院教授。 在父亲的带领下,体操是陈芋汐接触最早的体育运动, 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后, 运动天赋很快凸显出来,“她很喜欢挑战自己,学一些新的动作。 ”陈芋汐的体操启蒙教练刘朝辉回忆道:“她从小心里就有一个目标, 要参加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3岁的陈芋汐每天都盯着电视上转播的体育赛事, 把家里的桌椅当作自己的领奖台, 小姑娘的“冠军之路”也从这里开始。
有了目标就要不断努力。 转项跳水后, 金晓峰教练很快就看到了陈芋汐的特点,身材灵巧、脑子聪明。“特别是她自己有想法,别看她当时一点点大,但自己主意还是蛮大的。”金晓峰说。在教练眼中,陈芋汐是一个很自律的孩子, 训练时思想注意力十分集中,“有自己的目标,脑子很清楚。 ”
那时的陈芋汐虽然年纪小,但心中早已埋下“冠军梦”的种子。在光启小学上学时陈芋汐在作文中就写道:“我的舞台是奥运,我的梦想是冠军。 ”“我在训练和比赛中有受伤、有失败、有病痛,也有泪水和数不尽的汗水,但我会坚持。 为了我自己心中的理想,我必须坚持,这是实现我理想的动力,更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朝着梦想坚定地努力,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成为了“冠军之路”上前进的动力。
良师的指导
朝着梦想前进的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陈芋汐“特殊”的体质在最开始很让教练头疼。 原来, 陈芋汐从小体弱多病,一旦发烧,反应很严重,训练一旦上量就容易生病。 为此,金晓峰教练根据陈芋汐的特点制定了“特殊”的计划,“今天跳两个,明天跳三个,不让孩子受伤,训练量和其他小朋友一直是不能比的。 ”
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 陈芋汐慢慢成长,对跳水的热爱让她始终没有放弃,每一次训练、 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做到最好。 金晓峰感叹道,指导陈芋汐的经历也启发了她,体育训练要从“心”开始教育。“还是要小朋友喜欢上这项运动,自己愿意全力以赴配合教练计划,才是好的。 ”
陈芋汐进入国家队后, 金晓峰依然牵挂着孩子, 陈芋汐此次在上海比赛的视频,金晓峰仔细观察,看到动作上的不完善都会标明清楚发给陈芋汐。 金晓峰说:“比如陈芋汐这一跳在空中没有到位,这些我都会点出来。 ”刘朝辉教练也一直与陈芋汐保持着联系,“我会和她聊一些生活中的事情, 让她训练之余也能放松一下。 ”有着优秀的教练保驾护航,陈芋汐的“冠军之路”得以顺利前行。
全面的学习
3月21日女子10米跳台比赛时,光启小学校长曹庆明也在现场, 激动且自豪地观看了比赛全程, 因为夺冠的陈芋汐与获得季军的掌敏洁都来自光启小学。 曹校长十分感慨:“她们是光启小学的骄傲,作为老师来讲,她们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 老师用辛勤汗水浇灌和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课。 ”
提及陈芋汐, 她的班主任傅琦老师表示, 小姑娘在学校时学习非常刻苦,“上课的时候很专心,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总是积极思考并且大胆发言。 ”在光启小学的时候,陈芋汐每天中午一放学,就要赶到学校对面上海体育馆的跳水队,吃饭、午睡、训练。“我那时候晚上会过去给他们辅导, 下午五点多孩子们训练完,就抓紧吃饭然后做功课,时间非常紧。 ”在紧张的训练节奏下,自律的陈芋汐依然用心按时完成每一份功课, 学校里的各种课外活动也积极参加。
一直以来,徐汇区通过“体教结合”模式,建立重点运动员文化保障机制,在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同时, 探索适合体校学生的教法研究, 尝试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有效融入到区域的教育环境,整体参与到区域的教育体系, 保障教学和训练的互相促进。 光启小学最多的时候全校有33个体育生,“我们安排有责任心的优秀老师来带, 会直接去训练的地方补课,这也是为国育才。 ”曹庆明说:“我们也持续关注这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因为竞技体育还是很残酷的,加上孩子青春期变化,我们会和教练沟通,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学校会提供帮助。 ”
光启小学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让陈芋汐的“冠军之路”并不只有单调的运动训练, 也让许多与当时的陈芋汐一样的小运动员们,都能做到全面均衡发展,既抓好科学育才、心理磨合、运动量控制、以赛促练等,也抓好文化学习不放松。
刚刚结束的全国跳水冠军赛, 陈芋汐在接受赛后采访时表示, 在比赛中还是有比较多的不足, 也看到了训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之后的训练中要改正和完善这些问题。“冠军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也期待陈芋汐下一场比赛继续站上最高领奖台。

陈芋汐家门口夺冠,“冠军之路”背后有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