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伟
1973年9月, 那一年的中秋节快到了,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6团机关的知青都在想如何过好这个节。 当时,上山下乡的高潮已经低落,雄心壮志屯垦戍边一輩子的热血也渐次冷却,回城、上学、调至他地工矿单位, 成了最为迫切的愿望。 于是乎,借过中秋节聚一聚,对月抒发情感寄托思念的想法油然而生。
11号晚上, 月亮明晃晃地挂在空中,月色淡淡地抹向地面,“烟笼寒水月笼沙”,那时侯的夜空是多么的清彻与纯洁。七、八个来从各大中城市高初中上山下乡的年轻人,相约带上各自家父母邮寄的月饼,到团宣传股办公室聚齐。
36团有着当年王震将军率铁道兵转业官兵(代号850部,为农垦第一场即850农场)转战农垦事业,在北大荒黑土地上盖起的第一座砖土结构的四层楼房作为场部(可惜前年拆除,原址上建起虎林县行政事务大楼),曾经轰动一时,四面八方的老乡纷纷涌来观瞻仰视这座“高楼”,据说还有大黑熊曾经光临。 知青们初来乍到都以此为傲,然而时过境迁,因高处不胜寒而变的心情殊异。
这天晚餐后,来自京津沪和本省哈尔滨的知青,拿来的月饼各色各样,有土有“洋”, 较为时尚高档的看上去油光瓦亮,吃起来馅美皮薄, 简约素朴的自然不起眼,要么硬的干使劲但咬不动,要么松松垮垮,“土的掉渣”。 宣传股报道员操起一把小刀,仔细地挨个切割,把每块月饼切成若干份,招呼众人逐个品尝,这可能就是今天所说的“多元、交融、分享、共赢”吧。 充盈欢声笑语的同时,大家就着一杯清茶,咂摸着家乡的味道,仰望明月,纷纷掏出了心里话,生发着思乡情。
夜深了,月亮也躲进了云团,收起了她的清辉, 不再年轻不再狂热的知青们,心事重重,脚步沉沉地返回各自的宿舍。
中秋之夜,欢愉和忧愁的神态都“共一色”了吗? 举头望明月和低首思故乡的难题是否得以化解? 谁能告诉我!

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