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在家存放47年的毛竹扁担,勾起我70多年的人生记忆。
1974年秋,我大学毕业,行李无扁担不能运回家, 于是我跑到学校附近一无为县老乡家借扁担,老乡老潘慷慨相助:“我送你一条毛竹扁担作个纪念吧! ”那个年代,交通很不方便,上下汽车要走很远的路。有了这条扁担, 我一样不拉地把在校生活用品带回了家。 我知道我今后用扁担的机会不会很多了, 但为了老乡的“纪念”,也为了不忘“根本”, 我将此扁担一直存放家里,不时还用它一下。
我家世代贫农, 打我记事起,扁担就成了父亲劳作的主要工具。上城挑粪用它,下田施肥用它,买卖东西用它,乃至过年上外婆家拜年,父亲用稻箩把我和小哥挑着也用它……可谓扁担不离手。 父亲身材矮小,挑重担甚是吃力,躬着腰,时常汗湿衣衫,我看了心里很是难受,可又无力相助。 父亲常年穿补丁衣,肩膀上补了一层又一层,那是挑担子磨的呀。
我十四岁上县城中学, 吃住在学校,星期天、寒暑假回家及返校,用一条小毛竹扁担挑行李。 假日在家帮干点活,从塘里取水回家,一人挑不动,就同小哥用扁担抬。 我从芜湖市一中高中毕业,作为“知青”下放老家农村务农。 扁担也成了我的主要劳动工具。上城挑粪,下田施肥,冬天兴修水利挑圩堤,夏天到县城粮站送公粮……重复着父亲的劳作, 亦重复着父亲的辛苦。 由于表现突出,下放四年后我被推荐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 我被分配至家乡县师范学校当教师, 后调至县直机关当干部。 扁担对我来说, 是基本上派不上用场了。 可扁担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 它是那个年代人们辛勤劳作、 艰苦奋斗的物证呀。 正因如此,老乡送的这条毛竹扁担,放家虽不雅观,可我不舍弃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这都离不开扁担承载。 朱德的扁担挑起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张秉贵的扁担挑起了周边百姓生活的需求, 我父辈们的扁担挑起了中国农村生存、发展、振兴的基石, 我们一代知青的扁担挑起了为国分忧、 为农助力的使命……青年朋友们, 我们今天之所认不用挑扁担, 是因为我们前人挑起了那个时代的使命, 挑起了我们今天乐享生活的基石。正如26岁就牺牲了的革命烈士陈乔年所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的幸福吧!”今天,有形的扁担我们可以不用了, 但无形的扁担我们一刻也不能丢呀!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担必将落在我们青年一代身上。 我们要发扬前人勇挑重担的精神,不怕流汗乃至流血,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扁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