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鸟云集的徐汇滨江 田中澍 摄

▲白腰文鸟 傅伟敏 摄

▲观鸟拍鸟乐在其中 张文菁 摄

“鸟汇水岸”摄影赛获奖作品《出水那一刻》 傅伟敏 摄
文/ 记者 张文菁
已经过了“大雪”节气,申城的冬天却还迟迟不来。 最近, 趁着明媚阳光,不少市民带着“长枪短炮”来到家门口的水岸边,观秋叶美景,拍飞鸟嬉戏。 在中心城区徐汇,随着近年来河道水环境的治理, 城市里的湿地水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光顾栖息, 在蓝天白云间, 这些可爱的自然界精灵以优美身姿回馈着友好的生态环境,也犒赏着爱护和欣赏它们的市民游客。
一
在有80多年历史的徐汇区康健园北门,漕河泾港缓缓流过,沿河一处湿地草木丰茂,曲折的栈道回廊、阳光下随风摇摆的芦苇、 金黄色橙红色的树叶, 和耳边阵阵空灵婉转的鸟鸣一起,渲染出一幅都市中难得的天然画卷。
“原来这条河比较脏,还有气味,每次走过不愿意久留,现在完全变了,每次到这里来还要停留一下观看一下,特别是鸟,这种白鹭啊,以前看不到的,好多,我们现在都能看到,有种幸福感。 ”一位家住附近、携伴同游的居民告诉记者。
在桥畔亭前僻静处守候拍鸟的摄影爱好者黄先生告诉记者, 自从造了这片湿地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变,“鸟、白鹭,经常来的,我基本上在10点到11点半这段时间到这里拍摄, 光线好的时候, 把白鹭捕食的光影和翅膀都能拍出来。 ”不去惊扰这些大自然的精灵, 静静地守候记录, 黄先生怡然自得。
“徐汇处于上海排水系统的下游,所以河道水质原先并不理想, 尤其是在雨天,泵站有放江情况的话,河道水质有时还会出现黑臭, 经过这几年的治理, 应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汇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文介绍,近年来,徐汇加强源头管控,完成全区入河排污口排查,建立一口一档,形成常态监管机制, 针对问题排口逐个销号; 对沿河工业企业开展全覆盖动态监管,确保企业稳定达标排放,从源头杜绝河道污染。
目前,全区50个断面“优三”(优于三类水) 比例78%,位居全市前列。
二
家住康健园附近的傅伟敏先生退休前在中科院有机所工作,负责测试的众多样本中不少与水环境有关,对于水质的理化指标非常熟悉。眼看着家门口的这条河越来越清, 生态环境越变越美,热爱摄影的他悄悄升级装备,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鸟类。在今年徐汇区生态环境局举办的“鸟汇水岸”观鸟摄影大赛中一举夺魁,还成为了一名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普的志愿者。
“什么时候筑巢、什么时候孵小鸟、吃什么,对它们非常重要,然后它就会在果子或者是果浆这种树里面经常出现。”科研工作者的视角常常与众不同,鸟多了,反过来验证了林子里的果树原生态、没污染,水鸟多了,不仅说明环境生态好了,也反证了被捕食的鱼儿口味不错,它们生存的河道质量改善了。
“鱼好坏肯定跟水质有关系,这一块气候是大环境,水质,绿化,包括道路,这些都是最近几年变化特别特别大的。 ”傅先生说。
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软实力;看起来是各种数据指标,实际上,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 据了解,徐汇区拥有41条河道,142万平方米的水域。围绕打造城市“水名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区生态环境局结合区域河道水环境特点, 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在全市率先开展“河道水环境健康指数评估试点应用”研究,课题获评今年“健康上海行动”优秀案例。
“原来可能更多关注河里的鱼,目前还在关注周边的一些鸟,鸟跟鱼都是我们生态环境的‘模特’,我们已经发现像漕河泾河道旁边, 应该有十几种的鸟类,平常大家可以看到白鹭、夜鹭,包括一些林鸟都是很常见的,大家都在愉悦的生活中, 感受到鸟和人类的和谐共生。 ”陈文告诉记者,以往在治理过程当中, 职能部门会更多关注河道水质的理化性指标, 现在会同时关注生态指标,“跟老百姓的感官结合可能更好,给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这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
三
傍晚的徐汇滨江轮渡码头,华灯初上,鹭鸟在江风中展翅,而无人机也开启了巡河模式,对码头、施工区、水面漂浮物进行监测。生态环境改善的背后, 其实是河道生态治理的能级提升。
据了解, 除了加强水环境污染源头监管治理, 徐汇区还全面提升水环境智慧监管, 完善水质监测的全天候、 全河段、 全覆盖网络,以无人机、无人船和人工巡河相结合的模式, 建立应用“河道立体巡查监测系统”。
“已经形成了一些立体的巡河体系,另外我们还有一些自动的水质监测站,也是对我们水质监测又增加了很多新的‘眼睛’,真正实现一个‘水岸秀带’的效果,让‘徐徐清流汇浦江’这个名片能得到更好的弘扬。 ”陈文介绍。
毗邻进木港的徐汇滨江轮渡码头一带,水岸辽阔,飞鸟翔集,傍晚夕阳西下,更是给这条上海的母亲河镀上了一层金色,“这里美了很多, 住得近的、远的,都会来打卡拍照,特意过来的也很多。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
“赶海”观鸟不必远行,市中心的徐汇也有这样的亲水风景,您是否也想来体验下这份自然野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