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记者 柴斌 图/资料
今年5月, 位于长桥街道罗秀新村59号的智慧阳光康健苑正式启用,成为了全市首家实现体育数字化转型以及为残障人士提供运动健身、功能康复、社交娱乐等服务的空间,辐射了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残疾人。 今年9月,智慧健康驿站开进了长桥街道邻里汇,通过将助残服务与养老服务相嵌套,为更多的社区老年人带来了运动康健平台。
智能健康驿站受居民欢迎
在长桥街道邻里汇内, 记者看到了正在进行锻炼的沈女士, 由于在11岁时因高空坠楼致残,她已和轮椅为伴四十多年, 长期坐卧导致了腰腹部肥胖、便秘、睡眠等问题,通过每周三次、每次20分钟的无障碍轮椅律动机和上肢力量锻炼, 目前她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沈女士表示:“我觉得现在的肌力比以前好了,一开始我只能适应5段的段速,现在基本已经可以适应7段的段速。 我现在的精神也比以前好了,锻炼与不锻炼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
沈女士告诉记者, 自己在智慧阳光康健苑开张第一天就成为了会员,与在康健苑一样,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根据智慧化管理程序,通过智能臂环监测, 运动数据能够实时地反馈在信息平台之上, 邻里汇提供的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比以前更方便了。 记者注意到,邻里汇内认知运动训练器、坐位全身垂直律动平台和垂直律动沙发等康复器材一应俱全,还有不少非残疾老年人正在律动沙发上进行放松缓解疲劳。
一位社区居民表示:“5月11日,罗秀新村59号的智慧阳光康健苑正式对外开放, 而我之前一直在那边锻炼。在智慧健康驿站开进邻里汇后,如果那边人多的话我就会来这里进行锻炼。 我觉得很高兴,一方面是因为不收取任何费用,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离家特别近。社区中充满了幸福感,因为区残联和街道对我们特别关心, 同时也想得很周到。我们有了合适的器械可以进行健身,只要身体好的话就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 家里的负担更轻了,而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就会同步提高。 ”
打造残疾人15分钟康复圈
我区共有残疾人27000余名, 其中肢残者达9000余名,区残联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群众支持”工作理念,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找准残疾人突出需求,选取残疾人数相对多的长桥街道开展试点,以“三全”(即“全链条、全周期、全覆盖”)理念,建设残疾人“家门口”运动康复场所,体现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关注与关照。
据了解, 长桥街道的残障人士有近3000人,是目前残障人士数量较密集的区域。 残障人士存在运动量严重不足的情况,导致健康状况差、患病风险高、 恢复效果慢。 长桥街道作为区域试点街道,以“就近、便捷、综合”为原则,在核心小区罗秀新村设立社区康复健身点———智慧阳光康健苑。“残障人士都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这里不仅拥有适残化的设备,还有可以进行交流的场所。会员在这里可以通过适残化的设备进行健康干预, 所有的会员在这里都建立起了一人一档的健康档案,而专业的运动康复师会给其做一次身体评估,并推荐适合的锻炼方式。”尚体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亮表示。
从今年5月正式开放到10月底,智慧阳光康健苑已经建立会员健康档案130份, 累计服务千余人次。残疾人群体通过康复训练,身体机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长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街道已在群众综合服务区域邻里汇开设了更为便利的健身点,由此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网” 的服务布局, 方便小区残疾人坐着轮椅15分钟内到达开展康复训练,打造“15分钟康复圈”。
服务将拓展至残疾预防领域
长桥街道服务办副主任徐佳颖对记者表示:“我们之前的第一个康复点是在罗秀新村59号,周边当时有阳光心园、 阳光之家以及辅具服务社,这样就能提供残疾人一体化康复服务。现在我们也是为了服务更多残疾人,然后又想到社区中还有更多老年人其实也可以享受这样的服务,所以我们把服务嵌入了邻里汇中,平时来邻里汇参加活动的老年人非常多,由此受益群体也会进一步扩大。 ”
下一步,区残联将联合区民政局、街镇等部门引导康健苑向残疾预防领域拓展, 依托邻里汇这一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同步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重点针对患有基础“三高”疾病的70岁以上老人,专项开展脑卒中后遗残疾的预防和康复,对已发生轻微脑梗或卒中的60岁以上群体重点预防再次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