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吴会雄
当艺术笔触遇上环保理念,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一场由社区志愿者与亲子家庭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彩绘活动,在康健街道玉兰园居民区展开,环保意识化作缤纷的色彩激活了社区。
随着玉兰园“三旧”变“三新”工程的圆满收官,53号楼旁的垃圾库房完成精品化改造。 如何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同时强化垃圾分类宣传效果? 居民区的兰馨议事会上,社区骨干志愿者们展开热烈讨论,决定用艺术的力量唤醒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从意见征集到方案设计,从设计彩绘方案到制作实施,都凝聚着居民们的智慧与力量。
活动当天,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 小朋友们踮着脚尖,用稚嫩的画笔认真描绘垃圾分类的卡通图案,将干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分类知识, 化作一幅幅生动可爱的画面。 家长们则在一旁耐心地协助调色、 勾勒轮廓, 亲子间的默契配合让艺术创作充满温情。
“鱼骨头是湿垃圾。 ”清脆的童声中, 垃圾分类不再是枯燥的知识, 而是变成了充满乐趣的艺术创作。 路过的居民纷纷驻足, 有人掏出手机拍照分享, 有人对着彩绘墙细细研究, 连前来倒垃圾的居民都忍不住念叨:“原来碎玻璃瓶属于可回收垃圾! ” 彩绘完成后的垃圾库房焕然一新, 曾经斑驳的墙面变身“会说话” 的环保画廊: 卡通版的垃圾分类标识指引分类, 蓝天白云间藏着回收标识, 四色垃圾桶以立体插画的形式跃然“墙”上,引来路过居民的驻足。“现在扔垃圾都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一位居民笑着说道。
这些色彩鲜艳、 简洁易懂的彩绘作品, 不仅成为垃圾分类的“流动课堂”,更化作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艺术与环保的深度融合,让环保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也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为居民的日常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