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词又火了起来,这就是“饭圈文化”。 自巴黎奥运会乒乓比赛我国两位女运动员的“粉丝”拉踩引战、互撕谩骂等乱象以及深圳的亚乒联盟亚洲杯赛上两位女运动员争夺冠亚军时“粉丝”的造谣攻击、侮辱诽谤甚至竖中指等,“饭圈”现象愈演愈烈……
国家有关部门已注意到并已发声,尤其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建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把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的意识融入运动员培养、赛事活动组织全过程。 高层的重视与主流媒体的报道,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
然而,笔者不理解的是,在说到“饭圈”时总要连缀上“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概念包括了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如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等。 中西方有不同的起源,在我国,文化一词由“文”和“化”组成,分别代表各色交错的纹理和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合起来,就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 由此可见,“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不仅能够塑造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还能够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然而,纵观近年来发生在“饭圈”里的乱象,有哪一点可沾上“文化”的边,有哪些是突显了“文化”的内涵?
众所周知,“饭圈”是指粉丝圈子,是粉丝群体自发组成的娱乐社群,具有组织性和专业性。 它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方式随着环境的不同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其实,追溯这些粉丝,一开始并非如此负面,他们最初是为某演员造势而成立的后援团,这样的社群能够产生话题热度又能够产生消费动力。 但后来,却逐渐偏离了初衷,以后则越来越走火入魔,这“饭圈”蔓延到了体育界,一方赢了球被对方“粉丝”喝倒彩,输了球则全场欢呼……明明都是中国球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难道是文化所赋予的意义吗? 这种“饭圈”行为还能套上文化的外衣吗? 如果这样的乱象被冠以“文化”,那么这“饭圈”就是彻头彻尾对“文化”的亵渎,也是对体育精神的侮辱、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对国家的打击行动,我们坚决支持。因此,从原先对自己顶礼膜拜的偶像正常的崇拜,发展成变了味的狂热“饭圈”,我们没有必要为其贴上“文化”的标签,更不能让其以固有的词汇形成思维定势。 要从思想意识上和宣传口径上彻底改变它之不实含义。

2025-05-05 总第1828期
上一期下一期
“饭圈”岂能标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