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徐俊 王卫民
哥哥因精神障碍长期住院治疗, 作为监护人的弟弟突然对他漠不关心, 还拿走了其名下大部分财产, 导致哥哥的生活陷入一系列麻烦……
如何解决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失位难题? 怎样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徐汇区人民检察院联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区司法局、区卫健委、区残联日前共同签署《关于共同保障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率先建立起医疗生活备用金提存机制。
监护人突然“消失”,病患陷入危困
年近七旬的上海市徐汇区居民杨某甲,自1996年11月起,因罹患精神分裂症一直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 至今已有27年时间。
2015年7月,杨某甲突发疾病,精卫中心医护人员紧急致电其居住在外地的监护人、弟弟杨某乙,让他来探望哥哥,不料均遭到拒绝。不仅如此,弟弟杨某乙还拒绝用其代为保管的社保卡、 退休金等杨某甲的财产,继续缴纳相关治疗费用,并在之后长达7年的时间内, 拒绝履行监护人的一切责任,这导致杨某甲明明有钱看病,却只能一直拖欠大额医疗及护理费。
更为棘手的是, 病患日后一旦涉及转院、急救、后续治疗等医疗流程,都需监护人同意的,如果哪个流程出现了卡顿,危及的,可能就是病患的生命和健康。
协同多方助力,填补亲情缺失
唯一的监护人不作为, 让无父无母也无配偶子嗣的杨某甲陷入了危困。
不得已之下, 精卫中心只能将此事作为民事支持起诉的线索, 移送给徐汇区检察院。收到线索后,承办人检察官浦亮迅速核实了情况,也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帮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杨某甲找一个既符合法律规定又愿意承担责任的新监护人。
于是,检察官主动联系了街道,通过街道与杨某甲户籍所在地居民委员会取得联系,经沟通,居委会表示愿意担任杨某甲监护人。
今年3月2日, 居委会向徐汇区法院提起申请确定监护人的诉讼, 徐汇区检察院随即发出支持起诉书。 同月20日,徐汇区法院作出一审民事判决, 判决指定居委会为杨某甲的监护人。
“浦检察官,居委会今天给老杨办了上海市老年卡, 残联还给他更换了新的残疾证,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人管他了! ”
全市首创机制,保障合法权益
2023年6月30日,徐汇区检察院联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区公证处、居民委员会, 专门就关于杨某甲支持起诉案相关财产权益保障问题,联合制定、签署了工作方案。居委会担任监护人之后,在司法机关帮助下,找回了杨某甲的财产。为了确保杨某甲的合法权益在今后都能够得到保障, 方案率先建立精神障碍患者大额财产作为医疗备用金在公证处提存、 小额活期财产由监护人委托医院代管的财产保障模式, 确保杨某甲今后领到的每一笔退休金和补贴,都能够用在他自己身上。
同时, 为守护更多像杨某甲一样处于危困的弱势群体,取得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最佳办案效果,检察机关积极能动履职,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区民政局、徐汇区司法局、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徐汇区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保障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
会上,各方代表一致认为,这次案例不仅切实有效地解决了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失位难题, 也为推广到其他特殊人群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如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权益保护等问题, 都可以由相关机制进行延伸。同时,也为提升上海特大型城市的高效能治理和进一步保护弱势群体, 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 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将继续依法综合运用四大检察职能, 做好机制的保障工作,并将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就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进行沟通协调, 不断对机制进行修订与延伸,实现更优质、更全面的社会治理效果。
(图片由区检察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