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造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 我提到过一个观点, 晚年生活的关键, 就是老年人只要保持认真生活、不断求知的状态,就是在给世界做贡献。 这个观点,其实还值得进一步阐发。
如何来定义老年人? 如果非要说身体机能衰退的话,一个人真正步入老年,其实很晚。我们周遭80岁左右的人依然耳聪目明、 健步如飞的并不少见。 如果说60岁退休就算老人, 那老人的定义是否可以这么说: 退出以固定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人。 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 灵活参与社会的人,就叫老人。
如此看来, 未来大量的社会创新,尤其是文化、消费方面的社会创新, 往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参与者。 他们有时间,晓知识,懂常识,大多数拥有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 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人脉网络。 他们的认真参与, 将会给这些创新提供动力。“老年即应被淘汰”这种论调还站得住脚吗?
举个例子,如今市场上,尤其是持续被控制住的物价,免费的绿地公园,决非向来就有,而是被老年人一趟趟闲逛,坚持不懈的坐地讨价争取来的;而未来,好的书店,好的剧场,也一定会是老年人一次次争取, 并在逐步符合中国人的消费水平等等, 或多或少都是老年人们创造力的表现。
目 标
随着岁数的增大, 对于人生目标的看法就会超脱起来。东晋年间的桓温征伐四川,他在成都遇见一位百岁老人,据说这老人原是诸葛亮手下的一个小吏。 桓温就问他:“你们蜀地的人都称颂诸葛丞相, 在你看来, 如今还有谁能与诸葛亮比肩吗? ”
老人这样回答桓温,“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 ”意思是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 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他老人家去世之后,就觉得谁也没法跟他比。
这个故事肯定是假的,原因是时间对不上。 诸葛亮去世100多年后,桓温才伐蜀,算下来,桓温跟他对话时,老人至少130多岁,可能性为零。 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仍然非常精彩,因为它给出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
人的社会角色所能获得的最高成就,不是什么功业。 当他在时,人们或许不觉得什么,等他一旦离开,大家又觉得,没人能真正替他。 这其实才是年长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时光的断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