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俊
我是七四届中学毕业生,当年的中学没有初高级之分,中学读了四年半,秋季入学,变成了春季毕业。 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中学毕业仍是“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
按照当年的政策,我是长子,那是绝对不可能去工厂的, 只有哥哥姐姐有去农村的, 弟弟妹妹才是“硬档”工厂。
大概是我的成绩比较好,喜欢读书,又是个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唯唯诺诺听话的好孩子,我的班主任吴老师偏爱我, 最后的结果是我被分配进了上钢十厂技工学校,就读于电工3班。
两年的技校生活很快就过去了。 1977年3月我被分配去了热轧带钢分厂当了一名电工。 那年,在小平同志的鼎力支持下, 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 看着车间里几个“老三届”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激情,我也按捺不住了,托我在华东纺织工学院工作的邻居(后来成为了我的妻子) 买来了全套数理化复习书埋头啃了起来, 没有几天我就感到,以我这水平,要想参加高考,差距不是一点点啊! 知道自己不行,那就自学吧。 报名企业职工学校开始补习文化, 我一边工作一边学文化, 在上个世纪后叶有一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 青工学习蔚然成风。 记得有一天,我夜班下班, 由于深夜直流主电机房故障较多,抢修劳累了一夜,准备洗完澡后就回家休息了, 刚走出浴室门就被职校的俞老师拦住了,她是听工段长说小陈忙了一夜上午的课他请假不上了, 她才急匆匆赶来守在浴室门口等我, 她对我说:“今天的解析几何你一定要上,否则你会跟不上的”。 看着俞老师殷切和焦急地脸色, 我被她的职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我说:“俞老师,我上,谢谢您! ”。
经过一番的努力, 我相继取得了上海市初中和高中的文凭,为我的高考梦想做好了准备。 我牢记“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那句话。
由于工作学习都比较出色,我入党提干, 八十年代初组织上调我担任了总厂的团委书记。 当我的团工作搞得虎虎生气并得到了党委和上级团组织肯定的时候,分管工会、团委工作的党委周副书记找我促膝谈心, 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党中央提出来要求,也是“四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厂党委要求你能够边工作边读书, 争取早日拿到大学文凭。
响鼓不用重锤, 我知道该去实现我的梦想了, 按照组织的要求,我报名参加了“高复班”,并决定当年参加上海市成人教育招生考试。
同事们给我以支持,特别是我新婚燕尔的爱妻,揽下了全部的家务活,让我全力以赴复习迎考。 天道酬勤,也是在一个热浪滚滚的夏季,我同时接到了上海电视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兴高采烈地去华师大报到了。
整整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我没有休息日, 没有与妻子的花前月下。 只有文史楼的灯光照亮了我的心房, 丽娃河边留下了我无数的脚印, 那是我与书本在谈情说爱。 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生活,也是我的高考。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高考也成了我的人生转折点。

我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