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周慧珺老师2021年12月27日上午于家中逝世,即赶府上凭吊,挥泪告别……深夜, 重将二月前写的老师如何教我学艺、做人、成长片段的回忆文章发表,以表对恩师的深切缅怀……
一日为师,终身不忘。 周慧珺老师之于我,更可谓师恩浩荡。 高悬于寒舍客厅的一幅四尺整纸楷书《王羲之·兰亭集序》,为周老师63岁时的大手笔。 这幅作品,或篆隶、或魏碑、或唐楷,兼具行书笔法,更见“书为心画”之超然,宽博自如、寓动于静、潇洒脱俗,仿佛将我带回当年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之中, 令人常观常新、浮想联翩,多年来竟与我日日相伴、朝夕相处,望处皆佳绝,品味叹无穷!
屈指数来,此件墨宝,还是周老师近20年前相赠与我, 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艺术长辈对我这个初涉艺海学徒的真切鼓励。 记得2002年大年初一上午,我按照惯例, 携全家登门拜年, 一家三口刚进门,周老师就像是早有准备,径直步入书房,取来这件写好的《兰亭序》作品,一边交到我手中,一边亲切地说道:沪林啊,现在京剧演唱有进步, 在书协年会上表现也不错, 新年来临之际, 我送你这幅字,就算是鼓励吧!
说起来, 唱京剧似乎与学书法扯不上太大关系,但是一位书法大家,却同样热情地鼓励了我, 足见周老师对此有独到见解。 其中缘由,还要从我初见周老师时说起。 1975年,我高中毕业,分配进入上海市文化局,经“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再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工作。 作为一个小青工,有机会置身于中国书画界“半壁江山”的单位,与众多书画名家一起开会、学习,聆听他们的高论,实为三生有幸!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 我与周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周老师作为专家人才,从上海塑料研究所调入画院,成为专业创作人员。 她的一本《鲁迅诗歌行书帖》正风靡全国,发行量达百万之多。“近水楼台先得月”,此时,身处如此“艺术大染缸”中的我,自然希望不辜负命运的眷顾,暗下决心,立志在书法上刻苦学艺、努力奋进。没有接受过“科班”教学、“师出无名”的我,心心念念渴望能拜在周老师门下,所以,就惶恐地与老师相约,登门求教。这一天,我手捧经过挑选、自认为有些“像样”的颜真卿《多宝塔碑》临摹习字,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周老师的创作室。老师仔细查看了我的习作后,即微笑着说:“年轻人爱学习,很好!就是用笔要注意。”她就在我的习作旁开始了示范, 如何入笔、用腕、调锋,一一详细地向我交待要领。临别时, 老师还亲切地承诺:“咱们是同事,学习上有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 ”
认好“师门”,我的学艺从此踏上了正轨。 尽管周老师关照可以随时找她,但我也深知她创作繁忙,不可轻易“打搅”,于是便想方设法, 主动前去帮她分担一些杂事, 由此也自然增加了亲近和接近老师的机会。 当时我最开心的就是帮周老师跑邮局、领稿费,不断同时亮出老师和我的工作证,几次下来,我在邮局也成了“熟面孔”,我也一次次自豪地乐在其中。 就这样,每过大约两周,我就拿着自己的习作,请周老师点评作业,每次我都十分注意聆听老师的指教,更细致观察、领会老师给我做的示范动作, 尤其是老师握笔出手时,肘腕齐力一起带动,笔画结构更见开张,给我印象特别深刻。 每次回来后,我还做好回忆笔记,牢记老师叮嘱的要点,不分寒暑和昼夜,勤学苦练。
看着我越写越带劲,还有些“忘乎所以”,有一天,周老师忽然严肃地告诫我:“沪林啊,不要整天陶醉于练字,趁你还年轻,要多读一点书,宜注重字外修养!如果人到中年再读书,效果就大不如前了。”原来,德艺双馨的周老师,一向注重人品与修养。 她曾多次讲起古人成功的原由,诸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他们都诗书满腹、多才多艺,方能一领风骚,而书法,正是体现个人学识、个性、抱负的艺术。老师的一番金玉良言深深启发了我,更促动了我读书、求知的欲望。 为了补上学生年代因为动乱而荒废学业的“短板”, 我熟读、背诵了众多唐诗宋词和历代名篇。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 当我在老师的工作室,将《古文观止》中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前赤壁赋》等名篇,逐字逐句背诵给周老师听,她的脸上露出了认可、欣慰的笑容。
幸得周老师指点和开悟,我开始尝到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给自身带来提升的甜头,便一鼓作气,带薪去攻读了大学文学专业。之后领导安排我在画院资料室这个富有学术气息之处工作。 那时,周老师只要来上班,便喜欢与同事和朋友们到资料室交流、叙谈,每逢此时,我都做一个“有心人”,通过观察了解,我将大家各自喜爱的课题资料, 都一一分别整理出来,以便他们“随到随看”。 久而久之,画院资料室便一度成为书画家们的“兰亭雅集”所在,领导们也喜欢把会议安排到这里举行,认为这里具有轻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我在不知不觉中,真正提升了艺术修养。
记得有一次, 因创研室全体同仁的共同愿望, 画院特地安排在资料室里由周老师向各位画师作了一次书法的专题讲座。 一清早,周老师还将家中的一些资料带上,开始分析古人的经典所在,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其缘由。 由古道今,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艺术必须打通,触类旁通尤为重要,只有广收博取,熔铸南北,走碑帖结合的道路,才能求其大成;强调应该将帖学中的“圆笔”和碑学中的“方笔”结合起来,结字更见挺拔,结构疏朗有致,用笔更具洒脱,也更有助于对整体气韵的营造,产生行云流水的感觉。 仅以赵之谦为例,他在碑学通晓之后,结合帖学又很好地走出一条行草的路, 骨法用笔,书画同源,书法更见耐看。 好的书法作品,线条都是富有生命力,线条末端都是向上的,如同树干藤枝发芽,都展现着勃勃生机……周老师的这一番讲解,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颇受启发。

“兰亭”谆谆付远期(上)